close

D6A9A87D-1098-471F-A902-A5C7DD247768.jpeg

 

落單?

 

我不喜歡落單的感覺,而慶幸的是只要還活著,這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(當然死後也不可能)。

 

我從來不覺得大家都過得很好,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惱,而且這些苦惱比表面上看到的還要多很多。

 

很多人透過臉書、IG等各種網路平台了解周遭動向,大家都以為每一個人生活都很順利,即使不順利也會被包裝成一件值得「一說再說」的事情,更有不少人包括我自己也是,將網路媒體當成一個表達自我想法的平台,每一個人都有很多想法、苦惱、快樂與抱怨,因為這些「每一個人均有」的事實,居然讓我感到幸福。

 

從小我就很喜歡「群體」,雖然在群體中我總是安靜、在不熟的人面前也很慢熱害羞,但身處在群體中帶給我歸屬感。

 

學生時期總羨慕功課好或人緣好的同學,自己總會苦惱人際與學業,但後來發現這些同學也跟我煩惱一樣事情,但當時總覺得那些煩惱,就像成績好學生抱怨自己沒唸書一樣,聽來總有點「那個」,當自己眼睛只裝的下別人成就時,自己不管表現如何,都會顯得渺小不安。

 

出社會後變成羨慕別人的事業成就、理想對象、或者存摺很可觀,當時即使聽到這些朋友跟我煩惱一樣的事情,但他們的卓越亮眼只展現在我眼中,但在他們眼中卻未必如此。

 

後來眼睛逐漸能稍稍看到自己,發現自己比別人好的地方,但這一個好卻不是「真的好」,因為眼睛依然只有一半看著自己、一半卻還在看別人,但活在群體中怎麼可能不看別人?怎麼可能不比較?甚至「比較」不就是住在群體中的樂趣之一嗎?

 

因此我逐漸了解,這些有時慶幸、有時自卑、有時不知所措的心情就是最大的「群體歸屬感」,那一股自卑到極致想要逃避所有人、自滿到極致想要炫耀一切的心情就是「活著」的證明,這一份歸屬感令我感到安心又幸福。

 

原來跟大家認為表現好壞無關,而是在自己眼中的好壞有關,原來我們在一念之間自卑到不值得活下去、另一念又覺得自己獨一無二、非我不可,原來這些「一念天堂、一念地獄」的想法,就是跟全世界一起手牽手的歸屬感證明。

 

原來大家都一樣!

 

當全世界都在恐慌疫情時,我看著每天新聞的疲勞轟炸,即將解封鎖的國家擔憂著「變種病毒」伺機而動,還在等待疫苗的國家每天被新增「確診人數」忙得焦頭爛額,全世界一起煩惱擔憂同一件事情,每一個人對未來一樣慌亂不安,曾幾何時我們身而為人的「歸屬感」變得如此聚焦又專一?

 

因為對未來不確定感,讓全世界的心都團結在一起,我們都在擔憂同一件事、期待同一個結果,當世界上的「意念」凝聚在一起時,這一份能量會變得很強大,這一份歸屬感也讓我們充滿勇氣,待在家裡不出門的勇氣、照顧身邊家人的勇氣、小心翼翼對應每一個未知明天的勇氣,但這一份勇氣不是「無奈委屈」,而是凝聚全世界力量的「幸福感」。

 

看待疫情不只有不安恐懼,還有更多力量與幸福。

 

我有一個朋友的媽媽有多年憂鬱症,但這一段疫情居然讓症狀減輕不少,她說媽媽終於可以光明正大拒絕出門、不再需要聽朋友的嘮叨(勸告安慰),因為多年憂鬱,因此她老早習慣不出門、晚上失眠、內心焦慮不安,因此當周圍朋友跟她諮詢憂鬱相關藥品時,她也逐漸分享憂鬱經驗,往往「只有我憂鬱」變成「很多人都焦慮」時,她媽媽找到一些多年遺忘的歸屬感,睡眠狀況也改善許多。

 

只要還活著,我們就不可能落單,沒有人比我們更不幸、更沒有人比我們還幸福。

 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