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36342549-40D5-4341-B944-C836571453C1.png

 

不要想太多?

 

真正「想太多」人才不容易被困住,被困住的反而是「想太少」的人。

 

想太多的「多」來自廣度、卻不是深度,同一件事用許多不同觀點來看待,對它會有不同看法;但若用同一觀點反覆推敲鑽研,就像同義詞造句一樣,說來說去都在講同一件事、煩來煩去都在同一圈子繞不出來,那就叫「想太少」與「鑽牛角尖」。

 

而想要鑽牛角尖的人,往往在「鑽進去」之前,就已經預先把「委屈不滿」準備好了,因此後面「想太少、鑽太深」的過程,都是在企圖找出符合「委屈不滿」的證明與同義詞造句而已。

 

但真正「想太多」來自「好奇」,因為好奇除了委屈不滿之外,還有沒有別的解讀?好奇內心情緒來由、好奇為何喜歡或討厭某些事情、好奇為何自己或對方明明在笑,卻有種苦澀的感覺?好奇為何常自認是受害者?或者加害者?為何一定把世界分成好人壞人不可?

 

因為看重自己、所以對自己感到好奇,因此對於任由湧上心頭的念頭無法視而不見、不聞不問。

 

我有一個朋友,她常常嚇到不熟的朋友,因為大部分人一開始認識她時,往往被她天馬行空、一下子分析自我情緒、一下子東想西想的個性給嚇到,覺得她很無厘頭,她常常被說「思想太跳躍」、「會不會想太多了」?久而久之她逐漸學會壓抑自己的念頭,尤其當遇到直覺不對勁事情時,她也開始質疑自己「我會不會想太多了」?漸漸的她越來越無法相信自己。

 

這就很像我最近在練習吃東西吃慢一點一樣,因為我發現當速度變慢時,每一口吃進嘴裡的食物,從鼻子聞的味道、眼睛看的外貌、舌頭嚐的滋味、咀嚼的口感、甚至從口腔內傳至鼻腔的內在嗅覺等等,都讓每一個味道顯得更立體、嚐起來更美味、而且嘴巴能嚐出來的味道變得更多元。

 

若把所有食物當成美酒一樣品嚐的話,咖啡會嚐起來更醇、米飯更香、蔬菜更脆、醬汁更濃。

 

但若沒有這些「品嚐」過程,眼前食物總是快速吃進去、咀嚼片刻立刻吞下肚,「不要想太多」讓一切變得索然無味,而更需要「大量進食」來產生「飽足感」。但「想太多」則能讓每一個念頭更有餘韻,即使是痛苦念頭,同樣也能一點一滴品嚐「苦後回甘」的風味。

 

為何品嚐美酒是生活品味,品嚐情緒卻被視為浪費時間?

 

朋友後來逐漸了解,問題不是在她「想太多」,而在於別人不習慣對生活充滿「好奇」、對感受感到「新奇」,當她將壓抑念頭轉而用文字抒發出來時,不僅重拾對感受與思考的自信心,現在更成為一個小有名氣的網路作家。

 

當我們逐漸好奇每一個湧起念頭,對任何情緒都願意敞開心胸去分析時,習慣之後,我們也能越來越快理解自己的當下情緒:究竟是「想太少」而越想越氣(畢竟在「委屈不滿」中繞久了也會厭煩),還是「想太多」而覺得越來越有趣,對自己越來越好奇。

 

就像品酒一樣,多方嘗試後會逐漸找到最喜歡、並最適合自己的思考選擇,甚至當別人還在摸索階段時,也能提供不少過來人的經驗,能更快理解對方正困在何種情緒中、以及找出出口方向可能在哪裡。

 

「想太多」才更有趣,我們可以盲目將感受狼吞下嚥,也能細嚼慢嚥品嚐箇中美味。

 

人生如此有趣,不想太多豈不是太可惜了?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