過度餵養的責任感
「我也想休息,但事情真的太多,若休息的話,對其他人很不好意思....」朋友一臉憔悴的說。
我的這個朋友是我見過最忙的人。他的正職是健身教練,最近雖然疫情關係健身房關閉,但他每天都要做網路直播健身課程,鼓勵會員一起在家健身。而他跟健身房同事幾年前成立一個慢跑社團,一星期固定三天跟同事與會員一起慢跑,還參加過不少馬拉松,而前年被升遷為經理的他,疫情之後很多健身房都倒閉了,因此如何抓住既有會員、以及持續招募新會員的責任,變成肩上一個沈重的擔子。
此外,因為大學念兒童心理系的關係,當時為了學分,他跟班上同學都會固定去一間兒童醫院做志工,幾年下來跟醫生護士都變朋友,畢業後他持續回去幫忙,還在幾年前幫忙成立並經營一個臉書粉絲頁,主要轉貼一些醫療資訊、與轉達醫生護士回覆的讀者問題,還幫忙舉辦過讀者見面茶會。
除了工作之外,他還非常喜歡園藝,他家前院種滿花卉、後院種滿蔬果,每天都要花上不少時間澆花、拔野草、施肥澆水,這些植物就像他的孩子一樣,只要一天沒有親自照料他就不放心。
因此當朋友身體出狀況時,他第一想到的不是健康,而是他的工作、慢跑、志工以及植物們該怎麼辦?即使一開始依然撐著身體,但身體卻越來越不舒服,他嘗試把工作時間減少,但卻反而心裡更難受,因為他一心覺得「休息的話,其他人怎麼辦.....」。
透過視訊,我問他比較擔心對不起別人呢?還是更擔心休息的話,自己可能「不被需要」的失落感,反而比病痛更難受?
我們都瞭解責任感有多重要。「責任感」幫我們順利完成一個個工作、學業、感情、家庭等在意的事情,它也為我們帶來很多成就與滿足,讓我們成為在意的人們眼中喜愛的對象,即使這一份喜愛也同時帶來壓力,擔心自己做的不夠多、不夠好、不夠完善、不夠負責任。
責任感幫他得到成就與滿足,但卻也令他對成就更著迷、對「責任感」的渴望更上癮,若責任消失、等於滿足感消失、失去滿足感的自己就失去生活意義了。
身為母親也一樣。如果每天料理孩子三餐、陪玩、檢查功課、學才藝、接送、還要上班等工作,讓我們感到辛苦又茫然的話,那就表示我們把自己「想得太重要」、過於強調「非我不可」,因為每一份「責任感」都來自自己,獲得成就感的也是我們,如果把這一份責任感與成就感的受益者,強冠在家人與孩子身上,一心只覺得為了孩子不得不忙、為了家人不得不付出,就只會覺得自己壓力很大、責任很重,而家人與孩子也會莫名被抓來忙得團團轉。
沒有非得一定要做的事,只有我們自己選擇並堅持要做的事;沒有非我們不可的重要性,只有我們選擇掛在自己肩上的責任感。
只要我們「換一個選擇」,責任感與壓力就瞬間消失了。
「照顧好自己、並感到快樂」:才是我們唯一最需要負責的事情。
因為唯有健康快樂地去做每一件事,家人才能從我們身上感受到心滿意足的重要,周圍的人才會被我們的快樂所渲染,即使沒有特別做什麼,發自內心的快樂就能讓別人感到幸福。
每天在咖啡廳的工作,我們都要面對各式各樣的客人,有些客人即使沒有刻意聊天,但他們身上那一股洋溢舒服自在的氣息,總讓我們忙碌之餘忍不住揚起笑容;有些客人即使已經講話盡量溫柔親切,但總覺得他們只在忍住脾氣,讓我們不自覺緊張小心。一個真正快樂的人,他不需要完善做好每一件事情、承擔每一個責任,即使只把身邊一兩件事情認真做好,跟他一起工作生活的人就能感到快樂滿足,他也會從旁人愉悅心情中,得到更大滿足與喜悅。
但若我們過度餵養自己的責任感,責任感會變成定義我們的工具,做得到的成就持續激勵我們、但做不到的挫敗也加倍攻擊我們,它讓我們寧願犧牲身體也要持續前進,只為了避免被挫敗感打擊更深。
全天下沒有非我們不可的事情,只有自己人生與健康真的非我們不可!沒有把自己照顧好,才是唯一最需要反省的一件事,如果一直覺得自己過度付出、把自己掏空、總把別人放在自己之前的話,那就表示我們過於渴望別人的認可,過度餵養的責任感,只會讓內心不安越養越大、自己的存在則變得越來越小、一切只剩下「我也沒辦法」的無奈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