越沒自信的人,越不需要鼓勵
最近聽到一個男明星的自白,欺騙周圍人半年多後,他終於鼓起勇氣在自己主持電台節目中,哽咽坦承:「我雖然到處宣揚自己已經戒酒戒毒十六年,但過去這幾個月我不僅破戒、還對人狡辯不承認、而且酒癮毒癮變得比以往更嚴重......」。
他繼續說道,過去每隔幾年他就會舉辦一個「更新人慶祝儀式」,慶祝他戒酒解讀多年的堅持,並趁此鼓勵戒毒的朋友們持續努力,終有一天能重新掌握自己的人生。但其實身為公眾人物,他雖然了解這樣做的意義、他也為自己感到驕傲,但每提到一次「十六年」,他內心深處總有一個聲音低問「真的嗎?你真的可以持續下去嗎?」尤其每當生活遇到低潮或不順時,內心渴望愈加強烈,不斷引誘他走向一個曾經無比熟悉的出口,而若剛好身邊又有人讚美說「你好棒,十六年不容易啊~繼續加油」等話語時,那些話就像一個個鏡子,讓他看清內心的邪惡渴望、並為此感到丟臉。
「別人越讚美我、我卻感到越不安」他說,一直到最近因為支撐不下去而開始破戒,而且越來越嚴重.....
我想到高中時,因為成績不好很沒自信,聯考壓力又節節逼近,當時若有人我說「加油」或鼓勵說「你可以的」,在我耳中聽來都變成「是啊!我這麼糟糕不加油也不行」或者「如果加油還是不行的話,別人一定覺得我沒救了」?如果我擁有自信或學業傑出的人,這些話語或許真鼓勵我,但對於缺乏自信的我來說,這些話語都讓我更加膽小自責並討厭自己。
然後又過了幾年,當時一個人在英國念書,外語與課業壓力很大,越洋電話裡跟媽媽抱怨,媽媽對我個性很了解,當時她一點都沒鼓勵我,只在電話另一頭淡淡說「念不完就算了回家吧」,而就是那一句話給了我很大支持,最後幫助我終於順利完成學業。
後來我認真思考發現,其實很多「鼓勵話語」都只著重在結果、而不是過程,「你可以的、一定沒問題的、你是最棒的」等,都代表自己現在必須「可以」、未來才能夠「可行」,它們都正在變相要求一個美好結果,但若當下都焦頭爛額了、又怎麼有信心想到以後呢?
因此,越沒自信的我們、越不要給予鼓勵;越容易緊張不安的人、越不要過度讚美。
而是讓自己、讓他人能逐漸「把不安當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、沒自信當成呼吸般自然的一件事」,讓自己安穩自然的體驗當下,能感受這一切既不是結果、報應、或任何人的錯,而是一件最自然的狀態,代表我們「活著」、正在「真實感受自己的人生」,我們的人生不是找回自信、更不是突破眼前困境,而是真實面對、真誠感受當下的自卑、沒自信與沒面子。
缺乏自信既不是結果、擁有自信也不是目標,對自己不安更是一件最自然呈現的狀態。
當初媽媽那一句「念不完就算了」,讓我看到「即使當下感覺糟糕、想放棄、做不到」也沒關係,這些都是自然的狀態,無論如何總有家等著我回去,大不了沒面子,因為它也是最自然狀態,所以沒面子也沒關係。
但若把這些不安去大聲宣揚、用力責備、或者努力讚美的話,它就不是一件最自然、反而是一個更強烈的壓力,它反過來壓著我們心頭,讓我們無法專心於當下,不斷擔憂若未來做不到怎麼辦?
有時候我們覺得缺乏勇氣,不是在於自己膽小、沒毅力、能力差,最大原因往往來自我們太擔心失敗結果,所以「寧願不要開始,就不需要面對可能失敗的那一天」,但如果覺得反正失敗也是生命學習一部分,自己膽小懦弱也很正常,重點不在結果好壞、而在如實感受當下心情,恐懼就不再囂張跋扈,因為恐懼也是最自然的一件事。
瑜伽動作中有一個「駱駝姿勢」,它是雙腳跪在地上身體打直,頭與脖子重量往後、並且逐漸下腰直到雙手能輕觸後腳跟,將重心放在大腿與腰部來撐住全身重量。我每做一次這動作時,只要脖子往後仰,頸椎與肩膀很酸痛,即使嘗忍耐或放鬆,都依然被疼痛阻擋而只能下腰到某一程度。
但最近改變想法,不再把痠痛當成敵人,自然的就不再試圖去克服它,而是能平順地跟痠痛共處,心境改變之後,身體變柔軟,酸痛感自然降低,因為注意力不再集中於它身上,嘗試兩年後終於可以下腰並摸到腳跟,終於領悟到「平常心」的重要性。
原來真正的突破盲點不是用力去做、不是鼓勵自己,而是保持平常心的接受不安,持續並踏實去做的自然而然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