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D0481233-E3DC-489E-8192-D9DF072ACBBE.png

 

 

越親密的人,越要溫柔傾聽

 

結婚十一年、交往十二年,這兩個數字對很多夫妻們都不算什麼,但對我來說,依然覺得非常不可思議,因為「夫妻」甚至「母親」這些詞對我來說,雖然方便對外說明關係,但在我內心依然充滿違和感。

 

在我心中,我只是跟自己喜歡的人住在一起、並且某一天加入了另外兩個小小好朋友們,四個人相約一起生活而已。

 

因此當被問到要不要結婚、生小孩、或如何維繫夫妻關係等,我都很難用自身經驗回答,因為這些名詞對我的意義是如此淡薄。但如果問我如何跟喜歡的人相處?我覺得彼此相處「自在舒服」最重要,但這取決於「樂意溝通」為前提,如果這一個(群)人不是相反性別、沒有血緣、或只是友情等都沒有關係,任何形式的家庭組成都是一種「群體行動」,任何群體都需要以「樂意溝通」為前提才能長久。但若有一天經過一陣子努力後,卻依然無法再度樂意跟對方溝通的話,大群體就只能變成小群體行動,或最後變回單獨行動。

 

這樣當然也沒關係,無論如何我們都有自己陪在自己身旁,一起再遇到下一個樂意相約群體行動的好朋友。情感來自彼此開心,愛的時候好好愛、感情變淡就好好離開,沒有非要不可的感情、沒有非留下不可的人、只有珍愛自己的人生。

 

而生養小孩是一個「把自己重新生養出來」的過程,透過孩子重新看待自己的幼兒、童年、學校生活、社會化等過程,並且從中去重新思索父母當年的辛苦,重新面對那些,對當年自己來說,父母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,然後再去重新修正與理解。孩子是我們的好朋友,他們是來幫助我們重新體驗這一切的機會,並藉由我們同樣創造機會幫助讓他們體驗自己的幼兒、童年、學校生活、社會化等過程,逐漸茁壯他們雙手,讓他們有力量來編織未來的人生。

 

我們能給孩子、如同孩子能給我們的就只有「無邊無際支持彼此的愛」,其他部分都是我們自己、以及他們自己要去體驗與理解的一個個生命選擇。孩子就像我們的枝枒,枝枒剛長出時還跟母體緊密相連,但越長大後枝枒就會越粗壯、跟母體也會越分越開,最後母體與枝枒變成兩個相互獨立的存在。

 

孩子的初次茁壯與父母的再度茁壯是一段珍貴歷程,如果在這一段過程中,兩邊還能相互欣賞的話,那就更好了!

 

但幫助生命茁壯的方法有好多好多,沒有非要不可的經驗、非它不可的做法,只有珍愛自己的人生。

 

因為「彼此溝通」是如此重要,所以越親密的人、越要溫柔對待。這一份溫柔不是小心翼翼看眼色怕傷害對方、更不是無法表達自己意見的拘束感,而是「傾聽」的溫柔。

 

「傾聽」與「聽」的差別來自「耐性」,傾聽需要給予對方足夠時間與空間,讓他願意敞開心房來表達,甚至很多時候,只是對方不願打開的門外靜靜做自己的事,或必要時煮一杯咖啡、泡一杯並悄悄的放在對方桌上,都是「傾聽」的一種。

 

為何願親密的人反而越難講出真心話?因為我們太了解對方會有什麼反應、喜歡或討厭聽什麼話語、或者對我們有什麼看法,所以往往令我們更害怕表達令對方不高興的意見,即使那些意見來自我們真實心聲,若害怕久了就變成恐懼生疏、恐懼生疏久了就變成習慣、習慣久了就會進入一種麻痺模式,覺得「其實這樣也沒什麼不好」,即使內心一直覺得空虛難受,然後內心的自我防衛機制便開始啟動,它會將對方塑造成一個更巨大、可怕、難以親近、恐怖的個體,好來說服我們自己不跟對方溝通是為了「保護自己不被壞人攻擊」。

 

「傾聽」是要看出對方這些「自我保衛」的過程,並持續陪伴對方身邊、或主動跟對方溝通。或者看到自己這些「自我保衛」過程,並看到對方的等待,而願意鼓起勇氣傾訴。我們都好容易掉入「我就知道、他應知道」的陷阱中,跟一個人在一起好多年,自以為對對方很理解、或自認為對方理應很理解我們而拒絕、懶得、不願、害怕說出自己的真心話。

 

我們每一天醒來都是一個全新的人、擁有全新的肉體、期待全新的靈魂體驗,我們都不知道自己今天會是什麼模樣?又怎麼去認為對方應該了解我們、或是我們早應該知道對方今天會怎麼樣呢?唯有透過傾聽過程,我們才能知道對方今天想法,唯有透過說出過程,我們才能清楚自己當下想法。

 

再獨立的人都希望有人傾聽、再無憂無慮的人都有想傾訴的心事、再親密的人都是一個個獨立個體,人與人之間都有一條「水溝」存在,唯有時常保持「暢通」,彼此才能舒服自在往來,越親密的人、越要溫柔傾聽,願以傾訴,才能溝通無礙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rvie 的頭像
    Marvie

    Marvie的湖畔小屋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