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33D1B77-989E-4CAC-A2DD-A7C47B9ECAE3.jpeg

 

自責暴力

 

深受啟發很值得高興(甚至興奮),但一不小心就可能變成傷害自己的武器。

 

任何一本幫助我們自省的書、或聽到任何一個啟發性的論點,除了開心之餘也要很小心,因為每一個自省與啟發都同時代表:「我們之前做得『不好』,才會需要自省與改變」。這一份心情其實很微妙,一部分欽佩作者的經歷與洞察力、一部分開心內心問題得到解答、但另一部分也同時懊惱自己怎麼沒早一點想到?自己為何以前都做不好?

 

此時的情緒其實最敏感纖細,因為一不小心就會陷入逼迫自己馬上、現在、當下必須改變的「自責暴力」中,希望之前沒做好地方,能立刻被導正過來,才不會「越變越糟」。

 

之後遇到困難時,就會一直提醒(嘮叨)自己:「正面思考才能創造正面人生,發生壞事情都來自自己太負面」、「吸引力法則來自自己開始,吸引不了好事都是自己的錯」。

 

「因為自己不願意改變,所以壞事才會接連發生!」

 

這就是「自責暴力」或是「自責地獄」,它讓自己痛苦之餘也會用同一套觀點來要求/譴責別人,只為了說服自己「不是只有我做不到、別人也一樣」而稍稍得到安慰,並且藉由譴責別人、來同步譴責自己,畢竟罵別人比罵自己容易些。

 

明明深受啟發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情,但最後卻變成傷害自己(與他人)的理由,完全模糊了焦點。因此看到一個喜歡論點時,反而要更小心,可以嘗試從兩步驟著手:

 

一、正視自己可以改進/做不好的部分。

二、從其他地方給自己更多愛,知道自己「對事不對人」。

 

舉照顧小孩為例,我兩個女兒平時雖然還算乖,但偶而也讓我很抓狂。記得妹妹去年時有一次跟姊姊玩過頭,居然把姊姊的拖鞋丟到她「使用後」的馬桶裡(還好只是一號),當場火大的姊姊果然也不遑多讓地「比照辦理」,妹妹看到後立刻變本加厲拿起姊姊最愛的兔子玩偶到廁所,姊姊也立刻衝去找妹妹的小熊....等到我跑到現場時只見:兩間廁所、兩個馬桶、各有兩雙泡濕的拖鞋、兩個氣到尖叫的孩子、各舉高兩個玩偶站在馬桶前.....一切失控凝結在:一個媽媽喘著氣、發著一大把怒火、爆出一連串責罵中,瞬間結束。

 

那一次的生氣,以及無數次對她們抓狂發火後,我都會盡量做到一個原則就是:讓孩子們了解我的怒火是「對事不對人」。我生氣於他們做錯的事情,但不代表我有少愛他們任何一分,所以會在跟此事無關的其他地方,加深表達我對他們的愛。(不在同一件事情做解釋,是為了不模糊焦點導致訊息混亂、減少說服力)

 

例如,當時抓狂的我已經藉由責罵讓他們知道「他們做錯的地方讓我很生氣」,所以收拾殘局、並且等到我的心情比較平復之後,我會把這件事暫時放到一旁,反而跟他們做一些與此無關的事情,例如一起吃點心、跟他們講故事、綁頭髮、聊天、畫畫等等,藉由陪伴與玩樂來表達我對她們的愛,然後再找機會語氣和緩地跟她們再解釋一次,剛剛她們做錯什麼事、以後要怎麼改進、以及媽媽有多愛她們等等。

 

因此,當我們因為一個喜歡的理論而希望自己去改變時,我們同一時刻也在「自責」過去的自己做不好、並且「期許」未來的自己能做更好,這些自責與期許其實也都是壓力來源,若不謹慎處理很容易變成「討厭自己太懦弱、生氣自己沒有用、責備自己太笨太懶」等一刀刀刺進心頭的利刃。

 

每一個有用的書、道理、說法等以靈魂角度來說,都是「自己藉由別人的手,來寫給自己看的知識」,感到開心之餘我們反而要先「放下它」,一個真心喜歡的理論,它不會因為我們不立即照做就突然消失或忘記,我們不用急著藉由立刻改變,來跟自己證明我們是「做得到」的。

 

此時,我們反而要細心照顧心情,即使只有一點點、不願承認或不認為有什麼大不了的心情,都要盡量誠實面對,做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,例如看電視、聽音樂、吃美食等,給自己一些時間去慢慢消化,不要急、慢慢來。

 

若我們太著急興奮一頭熱去改變時,往往容易因操之過急而對自己期望更高、壓力也越大,做不好的自責也越深,因為自己讓自己太痛苦了,因而(內疚地)放棄。最後發現,其實不知道道理之前的自己還更快樂一些,任何「大道理」其實都在找人麻煩(笑)。

 

不要用粗暴方式來改變自己,越想改變時、反而越要在其他地方對自己更好,讓自己知道我們是「對事不對人」,覺得過去做得不夠好,那就換一個方式改變就好了,它一點也不減損我們對自己的愛。然後我們就不會看到別人犯錯時,用同一套(自己一直做不好)的道理來要求對方做到,或是藉由譴責對方的過程來間接責備自己。

 

自責是傷害自己最大的暴力,當我們常用某個理論要求別人做到時,往往來自自己做不到,當我們容易對別人生氣時,往往來自我們一直在對自己生氣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