想像力
我很喜歡跟孩子們念故事書。從六歲老大嬰兒時期開始,我們就很常到圖書館借書回來念給她聽,後來兩歲老二也耳濡目染很常自己拿書來看,當然也感謝圖書館的幼兒讀物繁多也很常進新書,所以即使每星期大量閱讀,也一直還沒被我們看完。
然而唸故事的主因跟幼兒教育完全無關,完全是我自己喜歡。我很喜歡看童書,也很享受跟孩子一起興奮翻開新書的喜悅,透過念故事的過程,我們一起討論喜歡或不喜歡,或到圖書館一起找喜歡作家的其他作品。而且孩子對故事書的喜好,隨著不同年紀而有不同需求,看他們挑選故事書的過程也是記錄成長的方式之一。
欽佩的是,傑出的童書作者能透過簡單字彙與畫家生動彩繪相互配合,即使短短幾頁就能清楚表達一個精采有趣的故事,或甚至沒有任何說教字眼,卻能讓各年齡層的讀者讀後深思反省,實在太了不起了,我深深對每一個精采童書的作者與畫者,致上十二萬分的敬意。
童書之外,我也很喜歡動畫及帶有魔幻色彩的電影,喜歡的原因來自它們充滿想像力,表達方式也能讓人卸下心防去放鬆享受。我們日常生活裡很常需要動腦思考與判斷,整天下來難免疲乏,若此時有機會讓腦袋放鬆一下,不需要再去想著合不合理? 符不符合邏輯? 我們很少用嚴肅高深的標準要求童書與卡通動畫,就像我們很少會用大人標準要求小孩一樣,但每一個孩子用簡單字眼所表達的意義,卻往往更真誠、更單純、也更一針見血。
此外,我也很享受一路跟著故事一起飛翔想像的過程。書本的最大魅力在於透過閱讀的過程,在讀者心中自行創造一個專屬讀者的書中世界,這世界不一定跟作者創作時所想像的畫面一致,但卻有更獨一無二的獨特性。當讀者的想像力被啟發時,這本書就屬於讀者而跟作者無關了。讀一本能激發想像的書,或看一部能漫遊想像世界的動畫,等於到了另一個的世界,而這世界是活的,隨時都可再度回來參觀。
想像力一直是我們人類所擁有最偉大的能力之一。
再來,想像世界跟靈性世界的結構更是一致。當我們的意識不被三維規則給束縛時,就會自動轉換用靈性意識來感受世界。就如每一天晚上當我因疲憊而放鬆時,眼睛一閉就會看到許多的畫面與感受,好像它們終於可以掙脫腦袋束縛而彈跳出來一樣。有時突然在一個高山上,底下是深不見底的懸崖,然後我忍不住往下跳…..一瞬間跳到一個房間的梳妝台前,旁邊的木頭窗框上妝點著層層金色繡花窗簾隨風飄揚,空氣中瀰漫著香料食物的味道……然後又轉到一個大門前,正要伸手轉開門把,突然擔憂起爐火是不是忘了關? 鑰匙有沒有記得拿?
後來我才了解,這些意識不是只有疲累時出現,而是平時同步地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共存,只是我把重心放在三維意識上,而選擇忽略它們。我們本來就不只活在肉眼看到的這個世界裡,也同時活在其他並存的不同空間中,曾聽人說過,我們每一個靈性大我大多會分裂為至少三個平行意識,同時體驗並豐富學習。
「肉身只能活在一個空間」的遊戲規則,就是讓我們避免因其他人而分心,但肉體意識一放鬆後,就會感覺到其他「我」的存在,若希望感受到這些,平時就需透過想像力來鍛鍊靈活感受的筋骨。
原來「我」比我們「想像」的大太多了!
推薦喜歡的童書與動畫電影:
書籍:「市場街的最後一站」作者:馬特.德拉佩尼亞
‘Last Stop on Market Street.’
Written by Matt de la Pena
Illustrated by Christian Robinson
電影:「海洋奇緣」迪士尼出品
‘Moana’
By Disne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