照顧小孩,其實就是在照顧自己
「到底要不要生小孩?」這是有孩子後,我最常被朋友問到的話題。
我觀察周圍朋友的經驗是,通常思考很久、猶豫不決、童年陰影或對政治、環境不放心的朋友們,大多會是很願意細心照料孩子的父母,因為之前長期猶豫所累積的豐沛能量,在孩子誕生後終於能找到一個「安心」的出口,將能量好好用在專心照料孩子身上。反而是一開始很期待結婚生小孩的父母們,小孩誕生後的辛苦驚嚇指數通常會較高,但只要熬過新生兒的適應期,大多也會彼此慢慢找到舒服的步調,只要願意付出耐性。
我從不認為一定要生小孩,當然也不認為不要生,尤其我自己懷孕生老大來自跟女神較量。簡單解釋是因為當時婚後都有避孕,有一次女神清楚地跟我說隔年底會懷孕,現在可以開始做準備,我當時想要懷孕怎麼可能那麼簡單,而且我跟先生又還沒決定要不要有小孩,因此繼續避孕,但是「要不要有小孩」這念頭在我們心中開始萌芽,猶豫到隔年為了證明女神可能出錯,我就在女神說的月份前只試了一次沒有避孕,結果十個月後孩子就出生了,從此我就不敢再鐵齒了XDD。而幾年後我們想生老二,結果試了好幾個月才成功,後來聽說朋友們都有類似經驗,老大好似輕鬆來臨,但想生老二卻試得很辛苦,看來心境上的差異也會有影響。
直到現在,我依舊東倒西歪地摸索如何當一個好媽媽,但我越來越體悟到「照料小孩的過程,其實就像在照料自己」,孩子幾歲就像在照顧幾歲的自己。童年總覺得缺乏關注的人,就會非常小心翼翼的帶孩子,因為一方面不想讓孩子成長時嚐到自己曾有的心酸,另一方面也是在療癒自己曾有的遺憾。
但也有一些人,明明想避免但卻仍不免重蹈父母不好的覆轍,因為最終不知道怎麼做父母,小孩一哭鬧又慌又亂之下,只能將即使不喜歡、但卻從父母身上理解到唯一帶小孩的方式,將它再次重複到自己小孩身上,這樣做當然很不好,但另一部分卻也是理解父母當年辛苦無奈的過程,只要能適時地觀察自己,一方面在內心原諒父母之外,另一方面也能夠放開自己緊拉過去不放的手,適時改變照顧小孩的方式,給自己一個全新的開始。
我們乍看是在照顧小孩,其實都是在照顧自己。孩子不管長相或個性上一定都或多或少帶著我們的影子,我每次跟七歲與即將四歲的女兒們對話時,都深深覺得,其實我正在跟七歲與四歲的自己對話,當時的我會希望大人用什麼口氣跟我說話、我又怎麼去理解與看待這世界、我會希望自己的未來是怎麼樣?乍看這些好像要長大後,孩子們才可能去思考到的問題,其實現在的孩子都很早熟,他們一點一滴都在心中地去感受與理解每天生活,而生養孩子就是讓自己重頭再活一次的選擇。這是我當初只生老大還在手忙腳亂時,尚未感受到的心境,一直到生老二之後,心裡已有準備加上帶老大的小小經驗,讓我終於能舒心地體會養育孩子的樂趣,並將原本注意力只在一個孩子身上,透過照料兩個孩子之間而漸漸找到平衡。
此外,生養孩子很難不被原生家庭影響,畢竟我們從小沒人教過我們「如何當一個好爸媽」,一切都只能從我們僅有的過去經歷模仿起,不管是原封不動的照做、避免重蹈覆轍的提醒、或是從孩子身上彌補自己對愛的渴望等,不論哪一個,我都會常提醒自己觀照內心的情緒:
我「生氣」,是因為孩子做不好、還是懊惱自己沒教好、還是自己心情不好?
我「要求」,是為了讓孩子表現更好、還是要他們做好來給自己成就感?
我「付出」,是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、還是要孩子過著我定義下的好生活?
我「感傷」,是捨不得孩子長大,還是怕他們長大後離開我,我就什麼都沒有了?
其中「感傷」情緒我幾乎很少有過,雖然這舉例不太恰當,但曾有朋友開玩笑說過:「結婚前談的戀愛都是在幫別人照顧老公/老婆而已」,而其實當父母的心境也一樣,我們也都在幫一個個誕生前就獨立自主的靈魂,照料他們在三維世界裡,行為上還沒獨立自主前的人生而已,在他們尚未成年之前,我們都是最驕傲的幫手,同樣透過他們的幫忙,也讓我們重新再活一次、再認識自己一次,把自身的陰影與黑暗面、光影與光明面反覆地發掘出來,我覺得這是生養孩子最大的意義。
所以到底要不要生小孩呢?我依然沒有答案,我只能分享我對於養育孩子的小心得,為人父母的這一條路上,我依然跌跌撞撞地學習著,但能從中更了解自己、讓自己能再重新活一次,對此我充滿感激,真心感謝生命中最美好的安排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