<<與女神對話>>
如何有效率的休息?
休息就會想睡覺嗎? 越休息反而越累嗎?
我們都知道疲累時應該要休息,但除了睡覺之外,我們卻常常因為「休息不恰當」,而讓休息不僅沒效果還反而更累。真正的休息是要把大腦靜下來,但我們總是習慣用腦過度,我們的「大腦」就像一個不斷運作的機器整天動不停,它根本沒有機會靜下來,甚至連睡覺前都仍在反省今天沒做好的事、計畫明天待辦的事項,或者早上還沒睡醒就在煩惱一天的行程。
即使好不容易有空閒,我們也在上網、看電視、看書,雖然我們以為這些不用動腦,但事實上若真的沒動腦的話,我們也無法解讀所有訊息,這些不讓頭腦休息的結果,會產生兩個問題:
- 大腦效率降低
任何高效能的電腦都需要適時的「重新開機」,才能確保一切運作順利,若無止盡超時工作之下,它就會效率降低、品質變差,更會明顯影響到我們的情緒,也就是腦內腺體「多巴胺」的分泌。「多巴胺」是一種腦內分泌物,屬於神經遞質,可影響到我們的情緒,若它分泌不足將容易造成我們情緒暴躁、不耐、沮喪、失落。
我們的身體是大地賜與我們最珍貴的禮物,甚至什麼都不做之下,腦內的「多巴胺」也足夠帶給我們滿滿一天愉悅滿足的情緒。但若過度用腦的話,就像一根明明可燃燒八小時的蠟燭,但我們為了得到更大的火焰,所以同時放入好幾根燭蕊在同一根蠟燭中,結果不到一小時整根蠟燭就被燒完了,多巴胺被快速用盡後,我們的耐性也很快被磨光了。
- 大腦停不下來
過度用腦的結果,「頭腦」自己也會「忘記」停下來的方法,最明顯的結果反應在「失眠」上面。睡眠是一天中的「大休息」,但要有良好的睡眠品質,就要從每天的「小休息」練習起。若每天連小休息都靜不下來,腦自己也會忘記關機的方法,即使藉由吃安眠藥來硬性關機,睡眠品質也會很差,因為在睡夢中,腦依舊沒有停下來,硬停下來的是身體不是腦。
讓腦靜下來的方式:
- 讓感受帶領我們,不去評斷。
請善用所有休息時間來「感受」,即使只是會議中的5-10分鐘也可以。在這段時間中,你可以戴上耳機開啟預錄好的舒緩音樂,然後緩緩深呼吸幾次 (若能閉上眼睛當然更好),去感覺身體的每一分感受。先從腳底開始,把重心放在腳趾頭、腳掌、腳跟、腳踝,一路往上到大腿、腰部、胸口、手臂、手掌、脖子,一直到頭頂為止,若有時間來回多做幾次更好。
你會發現,在做的同時身體會不自主地深呼吸,這些深呼吸除了幫助身體把欠缺的氧氣吸收進來之外 (壓力大會讓身體缺氧),也同樣會刺激腦內的「多巴胺」來安撫精神與身體上的疲憊。專注在感受身體的各個部位上,只要夠認真大腦就打斷不了你,它也能藉此好好休息,休息過後也會有一種煥然一新的感受。
若有冥想習慣的人,也能同時冥想有一顆光球在身體各個部位移動,由上到下、由下到上,休息的效果會更好。(若怕被人發現會不好意思,你可以戴上耳機後,試著假裝專注看一份文件,再靜靜的做此練習)。
- 一天請至少「充足的」讓腦袋休息兩次,一次至少20-30分鐘。
這個充足休息與透過「感受」休息不一樣。假設我們每個人一天所需的精力就像點燃一根蠟燭,感受休息就像在同一根蠟燭中添燭火,雖然有效但效果有限,而充足休息就是再點上另一根強壯的蠟燭。
這段休息時間要做什麼? 簡單來說就是「發呆」。但發呆不是什麼都不做而已,甚至在我們習慣用腦過度的生活中,只要手腳一停下來,頭腦一定還是十分活躍的奔馳著,煩惱未解決的麻煩? 計畫晚餐要吃什麼? 明天提案要怎麼寫? 某某某為何對我態度差? 這些都不是發呆,有效果的發呆是要跳脫當下,發呆時我通常會:
- 在內心找一個喜歡的情境住在裡面。
不管是透過親身經驗,或是雜誌網路上的照片,找一個令你心神嚮往的地方,可能是海邊的房子、華麗的飯店、森林的小屋等等,透過想像力讓自己住進這個喜歡的環境中,不用去思考邏輯可能性,而純粹以自我喜好為依歸,房子的顏色、周圍湖泊的樣子、樹屋裡的擺設等,全部歸你喜好決定,細節越詳細越好。
當你開始想像後,這個房子就已經「真實存在」在能量中,它會在每一次你疲累時來撫慰保護你,你在這裡不需要在意任何人的眼光、社會的評價、自我的證明,這個房子是專屬你的,每一次需要休息時你就可以進來,家具當然也可以隨時更換擺設。
我自己的屋子是在一個森林的湖邊,它是一棟小小的兩層樓木造房屋,一樓的客廳有小沙發與壁爐,旁邊有幾張高腳椅圍繞著一個高高的木製吧檯,後面是我的廚房,從廚房往上看可以看到二樓的欄杆,欄杆後面是一個圖書館,裡面有一組椅子與桌子,三面牆都擺滿了書,圖書館後面有一個只有一張床大的房間,這就是我的房子,只有我與我的守護動物母鹿Luis住在裡面。
這個房子在我心中多年,房子周圍湖泊的味道、住在周圍森林裡的動物、天空中有點微暗的陽光等,一切都讓我很熟悉也心安,這也是粉絲團「湖畔小屋」名字的由來。
你會驚訝發現,當你開始建造自己想像中的住所時,即使每一次都只有一點點時間,但下一次不管隔多久後再進來,你都不會忘記上一次進行到哪個步驟,因為這些「記憶」不是透過「腦袋」,而是透過「靈性感受」記下來,腦袋會因為時間長短或精神狀態而忘記事情,但靈性感受不會。
- 讓自己成為眼前的事物。
另一個發呆的方式是,讓自己成為另一個事物,最簡單來說,就是成為眼前看到的東西。我房間窗外有一個很高的樹Roger,我疲憊時就會想像我是它。閉上眼睛後感覺自己是一棵樹,身上皮膚變成硬硬的樹皮,頭上的頭髮是枝幹與樹葉,腳趾頭變成一個個樹根,通常會慢慢感受到微風吹過皮膚、腳上浸在泥土中、頭髮跟著風舞動的感受,靜靜的、慢慢的跟隨無意識下的深呼吸,讓能量一點一點擴大、舒緩、寧靜的進入體內,滋潤每一個器官、洗滌每一個細胞。
這個過程中,可能皮膚會有點輕微發麻(特別是敏感的指尖),或者舒服的想昏昏欲睡,這些都是頭腦放鬆的反應,有意識的感受能量流動全身,讓感受帶領自己,讓頭腦得以休息。眼睛睜開後,雖然沒真正睡著、雖然只有短暫的20分鐘,但全身就像睡了一場八小時的長覺一樣,感覺煥然一新。
這根新的蠟燭將幫助我們重回生活中再度燃燒,而且效果更好! 一天起碼有兩次讓自己徹底充電,我們才能更有活力與效力的重回戰場。
讓感受帶領我們,適時的給頭腦休息一下吧!
照片:拍於西雅圖市中心
坐在樹旁「發呆」,也是一個休息的好方法。
留言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