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img_4703.png

==氣象台==

5/6-5/12

 

邏輯思考只是工具,自我感受才是依歸

 

我們的社會重視邏輯思考,從一出生後每階段的發育指標,國民教育的升學標準,一直到出社會後的種種成就,都需要符合邏輯上的認證。口頭上我們說著「尊重每個人的不同」,但這社會卻要求我們符合一切科學邏輯下的標準,期待我們最終在「指標內」長的完全相同。

 

也因此,這些矛盾常讓我們活在死胡同中,我們都知道「理應」要怎麼做才能符合指標下的期待。為了能繳貸款,我們做著可賺多一點錢,但內心卻不喜歡的工作;為了孩子的未來,我們拼命加班,只為了存錢讓他們念好學校;為了回報父母的辛苦,我們即使不那麼喜歡,也會去念他們期待下的學校與科系。

 

但若不這麼做? 我們其實也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要什麼? 因為根本不習慣去了解自己的喜好,反而習慣藉由別人的需求,來定位自己的人生。

 

乍看這樣也沒什麼不好,一切都符合邏輯不是嗎? 努力換來成就,付出換來收穫,迎合換來孝順,我們心裡很輕鬆,因為大家都說我們做的對,但自己內心真的是這樣覺得嗎?

 

我曾經讀過一本自傳,書中的主人翁從小就是大家公認的天才,當他一路年紀輕輕就順利跳級念到哈佛數學系時,大家卻開始對他失望,因為他在大一快結束時決定休學,他覺得這科系不是他要的,因此他從新準備考試,通過轉學考進入物理系後,念到大二時又決定休學,因為他依舊覺得這不是他要的,後來他花了一年時間一面打工一面找尋自己的喜好,最後發現他喜歡城市建設,也喜歡規劃,最後他去念建築系主攻城市規劃,他前後花了超過十年,終於得到大學文憑。

 

他對城市規劃的熱情,也讓他後來在美國的城市規劃領域中佔有重要一席之地。

 

乍聽起來好像符合「因為最後成功,讓之前辛苦都值得」的標準,但這中間所經歷的挫折、對自己「感受」的堅持、家庭與社會懷疑的眼光,都再再考驗一個人對自己的評價。要符合邏輯很簡單,這些社會價值觀要的遊戲規則,我們從小就聽聞很多,甚至可以倒背如流。

 

但要了解自己很難,很多人忙碌一生到終年時,他不是滿足於自己賺了多少錢,或得到多少人的讚揚,這些終究不會陪著他離開人世,但會陪著他生生世世的是後悔忽略自己要什麼? 或者從未想過真正的自己是什麼?

 

「滿月」牌卡提醒我們,當我們看到「滿月」時,有人會因為它的美不自主的發出感嘆,但也有人會想到遠方的親人而落淚,或者甚至想到狼人而毛骨悚然,這些種種感受都很重要。每一個感受都可以帶出一條路,而這條路會由邏輯思考幫我們一步步鋪出來,但不是藉由邏輯思考來摧毀,更不是為了符合社會邏輯,而摧毀自己的感受。

 

所有一切應該以「感覺」為起始,並以「感覺」為結束。當我們為了迎合社會期待,而假裝感覺不存在時,這只會變得不相信自己,轉而依賴相信他人的認可,導致內心越來越空虛,因為每天都害怕若有一天他人不認可了,自己也等同於不存在了。

 

「興趣不能當飯吃」、「賺錢才是實際,其他都是空想」這些話我們都耳熟能詳,但若人生到頭來,我們花最多時間與精力去做的事情,是訓練我們的賺錢能力,但卻沒能力去感受自己的「感覺」,當我們退休時,或已經退休後,我們剩下什麼? 剩下金錢與「對自己的感覺」不是嗎? 這些感覺再多錢都買不到,了解並珍惜「自己」的感受,是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也最實際

 

更是最符合生命邏輯的一件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rvie 的頭像
    Marvie

    Marvie的湖畔小屋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