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11952013_427300557462422_494732492210376575_n.jpg

學習與愛的延續:生產、照料與帶新生兒

 

有孩子的人都知道,跟懷孕的辛苦比起來,孩子出生後才是考驗的開始。有了孩子不只肩上多一個責任而已,而是多修了一堂重要且困難的課,靈魂多了一個的大挑戰,當然還有更多的愛與收穫等著你去採收。

 

這一切都讓你更加了解自己。

 

小孩出生後真的是一陣的手忙腳亂。有沒有吃飽?小孩怎麼一直哭不睡覺?媽媽又要照料剛生產後的自己,傷口都還未全然恢復,又要哺乳再加上新生兒一天至少要餵奶八次,每一次換尿布餵奶等等都將近一小時,若又加上乳腺塞住等等,那簡直是苦不堪言來形容。

 

所以我以前不知道哪來的錯覺,以為「坐月子」是女人一段療養身體的過程,只要一直躺在床上休息就好,坐完月子後每個女人都變得容光煥發。等到自己第一胎生完之後,立刻將「坐月子」改名為「苦日子」,除了上述的辛苦之外,若又要花長時間餵小孩吃飯、哄小孩睡覺,每天都在睡眠不足與忙碌不堪中煎熬,真難怪是苦日子。

 

所以四年前生完第一胎後的頭幾個月我真的好累,我之前對於坊間的育兒書都持保留態度,我以為那些都是寫給想養出「完美小孩」的父母看的,但幾個月後,讓孩子自己決定何時肚子餓、何時要起床,睡前哄睡就要哄很久,睡一睡看到我不在身邊又會哭醒,這些日夜的辛苦,讓我開始去找如何「讓媽媽與小孩都輕鬆一點」的育兒方法。

 

當我踏入書店時,看到第一本書就是介紹「百歲醫生育兒法」的書。網路上有些人對這套育兒法有所質疑,我自己到現在已經帶到老二,對這套育兒法卻深深感謝,這是一套簡單也符合邏輯的育兒法,而且我之前說過,所有育兒法都是「參考」用,一定要根據自己的想法與家裡的作息去做調整,老大是一直到五個月大,我才接觸到這本書,所以才終於睡過夜。老二則是一出生就開始實施,因此五個星期大就睡過夜。

 

原理非常簡單,只有短短一句話就是:「小孩自己一間房一張床,不哄睡、不逼食,固定時間吃飯、睡覺、休息。」如果因為空間不夠只能跟父母同間房,那就用個櫃子或布簾跟父母的床隔開,盡量營造出一人一床的空間。

 

這道理其實我邊做才邊慢慢想通,每個孩子剛生下來,對一切都是一無所知,又加上此時靈魂還在適應三維肉體的狀態,任誰都會非常緊張不安。而更別論若又遇到新手父母,那樣也不對?這樣也不行?真的是父母小孩一起亂。

 

此時父母要先把自己的生活穩定下來,就像若你今天去了一家新公司,上班第一天你一定是忐忑不安、不知要做什麼?而若主管給你的指令是「你自己先決定要做什麼,我再來看看我能做什麼?」,你一定超級摸不著頭緒。但若今天主管跟你說「今天早上八點開會,十點拜訪客戶,十二點午休,下午兩點回覆客戶,四點交報告,六點下班」,那你會不會比較安心一點?

 

同樣道理,若小孩出生就「讓他自己決定何時餓?何時想睡?」這會讓他很不安,因為他根本對這新環境還全然未知,結果決定權又放在他身上,然後他用哭泣表達不安,大人又怪他「這小孩怎麼情緒這麼不穩定?脾氣好像很大?怎麼樣哄他都不對,脾氣很難捉摸」,這不是啞巴吃黃蓮、有苦說不出嗎?

 

所以規律作息真的很重要,固定時間起床(即使還在睡,可以溫柔的叫他起床),固定時間吃飯(吃很少沒關係不用逼,但下一餐也不要提早餵),固定時間睡覺(燈關掉、安靜,抱一抱跟孩子晚安就放下去睡)。除非一出生就開始做,要不然執行初期,小孩一定會跟當初我的大女兒一樣,不停哭鬧抗議。

 

「哭泣」真的讓父母對孩子又心疼又煩惱,即使只有哭三分鐘,聽在父母耳中就跟哭三十分鐘一樣久。但事實上哭泣是一種宣洩情緒的「結果」,但要解決「原因」才能讓結果改善。首先,要認知「哭」不是負面的,而是一個很健康宣洩壓力的方式,小嬰兒當然會也有壓力,而且他肚子餓得難受,絕對不比你今天被主管大罵來的輕鬆,因為「壓力」這個東西本來就沒有絕對值,小嬰兒一來到世上,生活重心是吃跟睡,若沒吃飽等於50%的生活重心沒得到滿足,這當然是一件非常大的事情,更別論若加上沒睡飽,那也難怪孩子一直在哭。

 

也因為孩子藉由哭來讓我們知道他們的需求,也讓他自己情緒得到宣洩,所以哭泣本身是健康的。雖然如此,但哭泣不僅是聲音聽起來累人,若父母找不到方法讓孩子不再哭,父母心裡的壓力也會節節提升,所以規律作息的好處是:「你會更容易讀懂小孩哭泣的原因」。吃飯時間到了沒吃到,睡覺時間到了沒去睡,當然很難受會哭,若這兩者都滿足了還是在哭個不停,就有可能是身體不舒服,這就要好好去關心與檢查。

 

我大女兒雖然在五個月大時就搬到自己的房間去睡,但卻一直到兩歲才徹底改掉需要我哄睡的習慣,因為我當時很眷戀那段睡前抱著她的時光,雖然常常把我搞的又累又睏,但還是不願放手。但這樣其實對孩子很不好,因為他一直都無法體會睡前真正「輕鬆舒服」的感覺。想像一下,若我們睡覺前都要依賴某人陪伴才能睡著,睡到一半看你安心的人突然不在身邊,會不會慌張?安全感全然來自自己才是最牢靠的,因為自己不會逃走、不會遺棄自己,這是一輩子的感受,而不是依賴某個非自己的「外人」,這是令孩子很不安的主因。

 

後來我先生實在看不下去,他說以後晚上睡覺時間,孩子若有任何哭泣或需求,都由爸爸來解決。一開始因為孩子當時也大了,所以當然哭鬧了好一陣子,也還好我先生一直很溫柔堅持的執行下去,兩星期後,她終於第一次不再哭泣而睡著,而最讓我驚訝的是,不再哄睡之後,她半夜也很少再大哭,除非做惡夢。現在四歲的她,依舊每天睡12小時,而除非到新環境,不然一到睡覺時間就很開心,甚至有時睡覺時間還沒到,她還會提醒我們她今天好累要早點上床睡覺。

 

而老二出生後,我一開始也跟老大小時候一樣,跟我們同房但睡自己的嬰兒床,因為老二的房間就在大女兒房間隔壁,怕新生兒半夜哭泣的聲音會吵到姊姊。前三個星期都還好,但到了第四個星期開始,老二睡到一半就會哭醒,而且都是哭到停不下來,到了第五個星期開始,我因為主臥室要大清潔,所以第一次把妹妹搬到他自己的房間,結果沒有大人在一旁走來走去吵她,她睡得又香又甜,當晚就連續熟睡七小時,很快的,她晚上可以連續睡覺的時間越來越長,現在她五個月大,白天下午共午睡三次,一次兩小時左右,晚上連續睡約11小時。想當然爾,這除了半夜不可能吵到隔壁房也在睡覺的姊姊之外,媽媽也因為多出很多時間來睡飽吃飽,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,更有精力照顧小孩;小孩吃飽睡飽後,情緒安穩愉悅,也更願意配合家人的作息。

 

兩個小孩睡覺前不會哭鬧,睡醒後若提早醒來,也會不吵不鬧的開心的自己玩,因為他們知道只要「時間到了」就會有人出現,心裡是踏實輕鬆的,當然就不需要靠哭鬧來宣洩情緒。

 

此外,規律作息是用來「方便」父母照顧小孩,不是拿來「限制」父母的,所以若遇到出門旅遊或某些情況無法遵循作息時間走,那也沒關係,你會驚訝於小孩旅遊後回來後,一下子又可以回到過去的作息。當然,隨著小孩越來越大,作息時間也要因應狀況隨之更改,很簡單,只要定好之後持續性的照做就好,小孩子比你想像的更快就可以適應下來,如果父母沒有「自己不願意」做的話,孩子給他們一段時間最終都會很配合很好。

 

而若小孩是給保母或祖父母帶,也是將作息的時間表請他們盡量遵循,一開始或許會有爭執,但只要久了他們就會發現不僅小孩變好帶,他們也更能在安排自己的時間,知道孩子何時餓?何時會想睡?自己也能趁空擋安排自己休息的時間。

 

而育兒方面,我提醒自己(或唯一能做的)是盡量「將心比心」來感受孩子的情緒,四歲小女孩的情緒真的越來越複雜,我常想若我是她,為何會不願意穿不想穿的衣服?為何會不想吃爸媽要我吃的食物?我們很常會矛盾的要求孩子要聽話,但又不喜歡他們過度依賴;要他們獨立,又生氣他們意見太多,這些都是很容易讓孩子困惑、進而鬧彆扭的地方,父母真是一堂一輩子也學不完的課程。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Marvie 的頭像
    Marvie

    Marvie的湖畔小屋

    Marvi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